楊絳先生在《走到人生邊上》的書里寫到,“人有優良的品質,又有許多劣根性雜糅在一起。如此一塊頑鐵只有千錘百煉,才能煉成可鑄寶劍的鋼材。黃金也需經過燒煉去掉雜質,才成純金。人也一樣,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,苦難中煉出美德來!睙o論年齡大小,其實都是在成長,都是在一次次磨難中,不斷開花。
馬克思和我們一樣,也產生過消極的情緒,正如他自己所說的“人所具有的我無不具有”。他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曾這樣說:“我相信,您不會認為我是一個渴望得到別人贊揚的人。但是世人把某些人看得一無是處的那種冷漠態度,即使不使人悲痛欲絕,至少也讓人心灰意懶!辈贿^,在信的結尾,馬克思似乎忘記了剛才的悲觀,重新以昂揚的斗志和恩格斯討論自己的著作。馬克思在困頓中并沒有自怨自艾,而是永遠保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。馬克思留給大家的形象也不是孱弱的、羸瘦的、掉入故紙堆里的學者,而是富有力量的、目光深邃的革命導師。
人過了35歲,滄桑感就有了,漂泊感也有了,孤獨感也產生了。青年時期,憑青春力量四處闖蕩、玩命的那個階段結束了,情感的浪漫主義也結束了。與命運的無力,與世事的無常,與處境的無奈,理解力的增強與身體力的衰退,此消彼長,這是不可逆轉的生命規律。俄國詩人葉賽寧說,“不惋惜,不呼喚,我也不啼哭,一切將逝去……如蘋果花叢的薄霧,金黃的落葉堆滿我心間”。
這時你碰巧翻了一本馬克思的書,他會語重心長地告訴你:“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,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,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!彼告訴你,“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,在其現實性上,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”“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”。你瞬時頓悟:你的社會關系被扭曲,被遮蔽了!于是你立刻變身為無產階級美少男或美少女戰士,代表月亮消滅抑郁!
馬克思的一生,痛并快樂著,這讓我們思考什么才是幸福。其實,幸福始終是充滿缺陷的,就像馬克思的一生窮困潦倒,從世俗意義上他沒房沒車,但是作為無產階級革命者,他能一生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,流亡路雖漫漫,卻有燕妮、恩格斯常相伴,他的事業被無數人繼承和發揚,他又是幸福無比的。
你看很多哲學家因為精神苦悶,容易抑郁,甚至自殺。我經常開玩笑說,學馬克思的人不會抑郁,為什么呢?因為當你苦悶時,你不會離群索居,也不會宅在書齋,而會放眼望世界,看到廣大群眾需要理論指導,大千世界不完美依舊需要改造,全世界無產階級需要聯合起來,你的世界觀便會豁然開朗,你的渾身便會充滿力量。
當我開始馬克思主義系列談的時候,還是明媚的春天,窗外高大的梧桐樹上,鳥兒不斷啼叫。在結束的時候,已進入冬季了,時光的流逝與跨越似乎在一瞬間,而我和大家一起讀馬克思近十個月了,承載著理論的艱深,激發著闡釋的快感,與生俱來的所有浮躁被融化在導師的思想中。感謝您的堅守,感謝您的一路陪伴。
甚是喜歡海德格爾《林中路》扉頁上的話語:“林乃樹林的古名。林中有路。這些路多半突然斷絕在杳無人跡處。這些路叫做林中路”。
求索之途,猶如林中探路,在這個系列理論結束的地方亦是實踐的開始處。